2020-07-14

成都勾勒未来十年创新发展“路线图”

  • 2016年03月16日 11时1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未来十年,是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成都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昨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未来十年,成都将通过“三步走”路径,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通过“三步走”

      实现未来十年目标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成都,将通过“三步走”路径实现目标。

      2015—2017年,成都市将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活跃,“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成为全国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地,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2018—2020年,成都市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将取得进展,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成为中西部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国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建成中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2021—2025年,成都市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将全面深化,形成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政策、更加灵活的开放合作模式,有效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成为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构建“一区一城多点”

      创新发展空间布局

      据悉,在总体布局上,成都市将依托全域、立足西部、服务全国、面向全球,打造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占优、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努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全域成都“一区一城多点”的创新发展空间布局。

      作为“一区一城多点”的“一区”,成都市将发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品牌和先行先试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

      作为“一城”的核心,成都市将高水平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宜业之城、生态之城。

      推进“多点”竞相发展,则以全域“3+N”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形成层级分明、各具特色、互补衔接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记者缪琴)

      相关新闻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规划十年蓝图

      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值突破2.5万亿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在昨日举行的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规划》,成都将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创业天府圆梦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等十大工程,加快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成都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到2025年

      引领•高地

      基本建成西部创新第一城

      1、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

      到2025年,成都市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此方面,我市将推动成都高新区先行发展,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开发管理、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载体建设,建设国家级中韩、中德、中法、中新等重点国际产业园区,建设国内领先创新创业高地。

      同时,带动全域成都联动发展。支持中心城区发挥科教资源密集优势加快高端发展,推进高新区电子科大“一校一带”、成华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金牛环交大智慧城、武侯磨子桥(环川大)创新创业街区等建设;支持近郊区县以深化校院地合作为重点加快提质发展,推进双流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园、温江国际医学城科技创新基地、郫县菁蓉小镇科技示范基地等;支持远郊市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升位发展,推进崇州大数据科技产业园区、新津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建设。

      2、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

      到2025年,力促其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西部创新第一城基本建成。在此方面,成都市将前瞻性、高起点、有特色制定成都科学城73平方公里区域总体规划,打造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同时,布局重大创新研发平台,吸引聚集国际知名高校、重点学科、研发机构及创新团队,共建新型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源头创新的新高地。

      平台•人才

      建设一批城市创新能力“地标”

      3、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

      成都市将立足实际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建设一批城市创新能力“地标”工程。同时,构建部、校、市共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机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优势学科及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创新基础设施国际先进,源头创新能力、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进入国际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都市将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与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提高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通信工程、口腔医学等优势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同时,巩固扩大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微电子、通信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优势学科,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优势学科、30个以上学科进入ESI前1%等。

      建设世界一流研发平台。成都市将打造世界一流研发平台和原创基地,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与地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一流校院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创新研究院。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基础设施,我市将争取国家布局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围绕核动力、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优势科研资源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4、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

      成都市将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形成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500万,使成都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和创业天堂。

      5、创业天府圆梦工程

      成都市将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创客空间,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创业苗圃。同时,引导高校院所、工业园区、企业进行闲置楼宇、库房、工业厂房升级改造,转换为各类创新创业专业孵化器,建设一批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加快聚集创业要素,以“一区一城多点”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社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

      企业•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0家

      6、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成都市将实施“个转企、企上规、规转股、股上市”创新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超过30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占比超过80%,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

      培育领军企业,成都市将鼓励本土龙头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收购境外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设立境外研发平台,支持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

      扶持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此外,催生小微企业,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推进“先照后证”试点改革,以及“三证合一”“一照一号”登记制度改革。

      7、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工程

      到2025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5万亿元,推动形成互动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成都市还将推进高端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广“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工业机器人、3D打印、干细胞、磁悬浮技术、信息安全等优势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同时,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保障•改革

      建成全国一流知识产权强市

      8、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成都市将构建“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到2025年,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超过200只,投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

      在此方面,成都市将深化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试点,着力引进、集聚以科技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以及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产业基金等专业机构,推动设立科技银行和专营机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并大力促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同时,还将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引导银行、保险、小额贷款等机构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县设立创业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建设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9、知识产权强市工程

      到2025年,成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在此方面,我市将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探索跨地区案件异地审理机制。同时,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人才聚集效应和智力溢出作用,打造知识产权高端服务集聚区,并探索依托在蓉高校建设知识产权学院。

      10、制度创新保障工程

      成都市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高校院所以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三权”改革为重点的科研管理改革,支持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率先开展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转化和释放高校院所人才和科研优势。同时,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主体创办科研机构,支持国有科研机构制度创新,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勾勒未来十年创新发展“路线图”

  • 2016年03月16日 11时1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未来十年,是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成都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昨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未来十年,成都将通过“三步走”路径,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通过“三步走”

      实现未来十年目标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成都,将通过“三步走”路径实现目标。

      2015—2017年,成都市将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活跃,“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成为全国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地,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2018—2020年,成都市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将取得进展,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成为中西部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国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建成中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2021—2025年,成都市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将全面深化,形成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政策、更加灵活的开放合作模式,有效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成为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构建“一区一城多点”

      创新发展空间布局

      据悉,在总体布局上,成都市将依托全域、立足西部、服务全国、面向全球,打造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占优、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努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全域成都“一区一城多点”的创新发展空间布局。

      作为“一区一城多点”的“一区”,成都市将发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品牌和先行先试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

      作为“一城”的核心,成都市将高水平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宜业之城、生态之城。

      推进“多点”竞相发展,则以全域“3+N”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形成层级分明、各具特色、互补衔接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记者缪琴)

      相关新闻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规划十年蓝图

      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值突破2.5万亿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在昨日举行的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规划》,成都将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创业天府圆梦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等十大工程,加快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成都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到2025年

      引领•高地

      基本建成西部创新第一城

      1、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

      到2025年,成都市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此方面,我市将推动成都高新区先行发展,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开发管理、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载体建设,建设国家级中韩、中德、中法、中新等重点国际产业园区,建设国内领先创新创业高地。

      同时,带动全域成都联动发展。支持中心城区发挥科教资源密集优势加快高端发展,推进高新区电子科大“一校一带”、成华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金牛环交大智慧城、武侯磨子桥(环川大)创新创业街区等建设;支持近郊区县以深化校院地合作为重点加快提质发展,推进双流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园、温江国际医学城科技创新基地、郫县菁蓉小镇科技示范基地等;支持远郊市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升位发展,推进崇州大数据科技产业园区、新津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建设。

      2、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

      到2025年,力促其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西部创新第一城基本建成。在此方面,成都市将前瞻性、高起点、有特色制定成都科学城73平方公里区域总体规划,打造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同时,布局重大创新研发平台,吸引聚集国际知名高校、重点学科、研发机构及创新团队,共建新型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源头创新的新高地。

      平台•人才

      建设一批城市创新能力“地标”

      3、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

      成都市将立足实际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建设一批城市创新能力“地标”工程。同时,构建部、校、市共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机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优势学科及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创新基础设施国际先进,源头创新能力、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进入国际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都市将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与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提高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通信工程、口腔医学等优势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同时,巩固扩大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微电子、通信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优势学科,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优势学科、30个以上学科进入ESI前1%等。

      建设世界一流研发平台。成都市将打造世界一流研发平台和原创基地,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与地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一流校院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创新研究院。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基础设施,我市将争取国家布局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围绕核动力、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优势科研资源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4、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

      成都市将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形成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500万,使成都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和创业天堂。

      5、创业天府圆梦工程

      成都市将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创客空间,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创业苗圃。同时,引导高校院所、工业园区、企业进行闲置楼宇、库房、工业厂房升级改造,转换为各类创新创业专业孵化器,建设一批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加快聚集创业要素,以“一区一城多点”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社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

      企业•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0家

      6、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成都市将实施“个转企、企上规、规转股、股上市”创新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超过30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占比超过80%,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

      培育领军企业,成都市将鼓励本土龙头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收购境外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设立境外研发平台,支持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

      扶持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此外,催生小微企业,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推进“先照后证”试点改革,以及“三证合一”“一照一号”登记制度改革。

      7、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工程

      到2025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5万亿元,推动形成互动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成都市还将推进高端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广“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工业机器人、3D打印、干细胞、磁悬浮技术、信息安全等优势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同时,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保障•改革

      建成全国一流知识产权强市

      8、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成都市将构建“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到2025年,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超过200只,投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

      在此方面,成都市将深化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试点,着力引进、集聚以科技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以及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产业基金等专业机构,推动设立科技银行和专营机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并大力促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同时,还将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引导银行、保险、小额贷款等机构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县设立创业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建设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9、知识产权强市工程

      到2025年,成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在此方面,我市将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探索跨地区案件异地审理机制。同时,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人才聚集效应和智力溢出作用,打造知识产权高端服务集聚区,并探索依托在蓉高校建设知识产权学院。

      10、制度创新保障工程

      成都市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高校院所以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三权”改革为重点的科研管理改革,支持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率先开展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转化和释放高校院所人才和科研优势。同时,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主体创办科研机构,支持国有科研机构制度创新,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