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完成
据成都市委编办介绍,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清理完成,不仅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将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相关部署要求在我市的践行和落实。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真正做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便企业群众办事,为我市创新创业推向深入打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全面清理
非行政许可审批
据了解,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过程中,清理的范围“瞄准”的都是有法定设立依据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也即是国务院及其部门、省政府及其部门和市政府设立的仍在我市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而根据相关规定,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的结果只能是取消、转为行政职权和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其中,取消是针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已经废止或修订后不再开展审批,国家、省、市已经取消和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事项,取消之后不得再实施审批,也不得以其他名目搞变相审批。转为行政职权是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事项进行定性,并按照行政职权进行分类调整规范。而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则是针对审批对象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且其审批结果不涉及公众的事项。
在本次非行政许可清理的过程中,历时较长,工作量较大,为了避免有遗漏事项和多余事项,出现重复清理的情况,记者了解到,市委编办等相关部门在清理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摸清底数和搭建台账”。也就是在部门报送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其清理意见时,要建立初始台账;同时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建立对比台账,最终完成对我市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全面清理。
具体而言,成都市在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据市委编办介绍,第一阶段是全面清理市本级设立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而这一项工作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完成,共取消15项、调整2项,另有6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完善后对外公布。第二阶段是全面清理国家级、省级设立的仍在我市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并在11月11日完成了清理工作,其中,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1项,转为政府内部审批的事项28项。另外,调整为行政职权的94项纳入部门权力清单进行规范。
最大程度
实现“便民利企”
作为我市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不意味着政府“甩手不管”,而是放管结合。记者从市委编办了解到,在我市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清理之后,市级相关部门将实现由“审”向“管”转变,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取消下放的每一个项目都将同步研究、同步提出后续监管方案,防止放权出现“水分”,监管出现“真空”。
那么随着成都市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全面清理完成,会给成都市广大市民和企业破除哪些困扰?带来哪些便利呢?
记者留意到,在本阶段取消的2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中,大多都跟市民和企业息息相关。其中一些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取消后,将很大程度简化群众办事程序,让群众少“跑路”,多便利。而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以取消的标价签备案为例,以往按照相关规定,企业和商家销售的所有商品均需要价签标示,需要引用商标或个性化的标价签必须到各级发改部门进行专用商品标价签和专用价目本(牌)备案。通过此次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后,取消了标价签备案,一方面经营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自行设计适合本企业的标价签,而不需要到各级发改部门进行标价签备案,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自觉依据《价格法》的相关要求规范设计自己的专用标价签,同时也促使价格主管部门转变管理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工作重心转为事后监管和为企业服务并重。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