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首个家庭农场主务农1年赚17万
家庭农场成为我市新型农业经营有生力量
核心提示
金黄色的油菜花弥漫着春天的气息,绿油油的青菜在汗水的灌溉下茁壮成长……在安居区三家镇土城村村民旷绍兵的农场内,各种各样的蔬菜展现着勃勃生机。2013年,旷绍兵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成为了遂宁首个、四川省第一家种植业家庭农场。去年1年,旷绍兵夫妻俩和儿子、儿媳通过种植水稻和蔬菜年收入达到17万元,成为了当地依靠农业致富的带头人。
近年来,遂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为遂宁现代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作为2013年才出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不仅让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方式,也让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有了新的选择。
惠农新政春风化雨
家庭农场应运而生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此后各地掀起了一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浪潮。在遂宁仅仅1年时间就注册家庭农场104个。
旷绍兵的家庭农场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遂宁首家、全省第一家种植业家庭农场。3月18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农场主旷绍兵正在田地里忙活。平整的土地里,即将上市的油墨菜绿油油地焕发着生机。
2006年,务工返乡的旷绍兵开始土地流转工作。在做了97户农民的工作后,旷绍兵终于将190亩零散的土地流转到了一起。
注册家庭农场后,旷绍兵与新泰粮业公司合作种植早晚稻,间隙种植蔬菜。目前,无论是水稻的种植还是收割均采用机械化耕作,一亩地光人工就能节约600元。这些稻米直接被公司收购,蔬菜则被销往遂宁的农贸市场。仅去年1年,旷绍兵的家庭农场收益就达到了17万元。
和旷绍兵一样返乡开办家庭农场的还有船山区唐家乡西堰村的余强。2013年,余强在政府支持下流转136亩土地用于发展蔬菜种植,并成立了遂宁胜强家庭蔬菜种植农场。余强的农场完全采用了现代化的大棚种植技术。利用该技术,余强很好地实现了农产品的“打反差”。
现在正是海椒苗茁壮成长的时刻,但在余强的农场里,成熟的海椒每天都吸引着来自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的收购商。余强说:“每一个大棚都采用了滴管技术,只需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十几个大棚同时灌溉,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提前或返后蔬菜的上市时间,做到人无我有,蔬菜的价格自然就高了。按照目前的规模,农场每年的利润可达到300万元以上。”
家庭农场成效初显
扬帆远航尚存难题
2013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有104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70432亩,解决农村劳动力2902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在短短一年里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家庭农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人对家庭农场的定义并不清晰。有的种植大户虽然已经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知道自己就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有的则错误地将家庭农场与“休闲农业”混为一谈。对家庭农场的含糊定义,影响到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融资难也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障碍。对于农民来说可抵押的资产少,仅靠少量的贷款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流转问题也困扰着一些想要开办家庭农场的农民。在农村承包地都极其分散,而要实现机械化耕作必须集中土地且要保证租期的长期性。一些农民并不愿意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
亟待完善政策扶持
规范农场保障体系
2013年,遂宁遭受特大暴雨的袭击,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农业。在“6·30”暴雨中,余强的农场损失惨重。他说:“如果没有那场暴雨的袭击,农场3年内的收入便可达到1000万元。然而蔬菜种植并不在农业保险的范围内,这意味着所有的损失都必须自己承担。”这场暴雨,让余强格外地希望能够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保障。
市农业局农经站站长邓霞认为家庭农场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当前主要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完善服务,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对种粮的家庭农场可给予更多的扶持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如何有效、稳定地实现土地流转成为了众多家庭农场主思考的问题。对此,邓霞认为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等便捷服务是职能部门当前应该重视的事情。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租金动态调整、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将土地确权登记、互换并地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建设连片成方、旱涝保收的农田,引导流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