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监督作用 服务发展大局
砥砺笃行40年 奋力谱写四川审计事业发展新篇章

  • 2023年10月08日 09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983年8月,四川省审计局成立。图片均由四川省审计厅提供


    6月9日,2023年川渝审计合作推进会在达州市举行。

    从1983年到2023年,四川审计走过了40年发展历程。40载风雨兼程、砥砺笃行,40载不懈追求、接续奋斗,四川审计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审计发展之路。

    这是一段历时40年的上下求索,这是一部踔厉奋发的时代乐章。40年来,四川审计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同向而行,坚持“为国而审、为民而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贯彻重大经济方针政策,从单一的财政财务审计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从维护财经纪律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查错纠弊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历史轴线上镌刻下四川审计事业发展的錾痕,谱写出一代代四川审计人扛起职责使命、不断拼搏奋进的岁月长歌,为保障政令畅通、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前行,护航改革开放大局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健全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应运而生。

    ——坚持边组建边工作,有效打开审计工作局面。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经全面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8月,四川省审计局(以下简称省审计局)成立。新生的四川审计机关以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为着力点,把涉及国家宏观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问题作为审计的主攻方向。

    1983年11月,省审计局会同林业、财政等单位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育林基金专项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6937万元,审计处理上缴、归垫育林基金3051万元。1984年4月至6月,省审计局与省、市(州)纪检、财政、税务、人行等单位组成联合审计调查组,对某市税务局执法违法、以税谋私问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促进加强经济管理,积极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通过实践摸索,省审计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一次审两年,两年审一次”的金融保险机构轮审制度。同时,四川也是较早开展县级财政统计签审、财政同级审计、行业审计、厂长(经理)离任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审计的省份。

    1992年,全省延伸审计144户化肥企业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开创了国有企业全行业“两个延伸”审计的先例。外资运用审计从立项、建设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监督,在世界银行和审计署组织的质量检查中受到好评。

    同年,省审计局统一组织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国营商业“四放开”情况调查,以及对71个县财政赤字、100户亏损企业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省级审计机关成立并逐步强化职能的同时,全省市县审计机关相继成立,到1984年2月,全省所有市县都完成了审计局的组建,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完善审计职能。

    着力建章立制,当好财经领域“经济卫士”

    1996年1月,四川省审计局更名为四川省审计厅(以下简称审计厅)。

    1992年至2002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四川审计立足当好“经济卫士”,以法规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依法审计,突出监督重点,提升审计成果,为推动全省改革发展提供审计保障。

    ——率先出台地方性审计法规和相关制度办法,四川走在了全国前列。

    199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意见》。1999年,省政府发布《四川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这是全国首次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发布投资审计政府规章。《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就财政审计出台地方性法规,这在全国尚属首例。200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市、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对县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出统一规定,这在全国也是首例。2007年,《四川省内部审计条例》发布,成为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紧盯重点资金、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多项审计成果跻身先进行列。

    1993年组织审计原涪陵地区使用三峡移民资金情况,审计结果在全省引起较大震动。1995年开展全省教育经费审计,受到关注。1998年,在原监察厅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抽调2130人组成460个审计组,对全省1858个国有政策性粮食企业、粮食局、农发行和财政部门进行审计检查,受到审计署的好评。2001年组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审计,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转发了审计综合报告。200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各级审计部门牵头财政、农业等部门,对全省5085个乡镇、54593个村的债权债务和提供担保情况进行审计核实。

    增强震慑效应,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从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一时期,四川审计机关持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服务全省改革发展和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亮剑姿态掀起“四川审计风暴”,审计震慑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

    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2004年7月,受省政府委托,审计厅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200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坚决揭示审计查出的问题,“点名道姓”指出15个省级政府部门违规违纪使用、管理财政资金的情况,并首次向社会公开审计工作报告,在社会上引起震动,人们用“四川审计风暴”来形容这次审计公开带来的冲击。从此,每年一次的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成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从2004年至2012年公开的审计工作报告看,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审计内容不断延伸,审计方式与时俱进。从着眼财经领域财务查账到民生领域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从对资金及效益的监督到项目落地、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审计覆盖面不断拓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审计促改革、促发展、促安全、促反腐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增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监督作用在实践中深化拓展。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审计中,四川审计机关按照“提前介入、事中审计、全程跟踪、严格监管、有效防范”的工作思路,组织对12543个、总投资2950亿元的项目进行审计,促进2495个工程项目加快建设进度,节约重建资金或挽回损失43亿元,促进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从应急抢险初期比较忙乱的状况,逐步过渡到有序、有效和规范化。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成为四川审计实践中的重要课题。2006年,审计厅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17个市(州)所辖78个县(市、区)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同年,组织全省21个市(州)所辖164个县(市、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审计;2009年,开展全省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2009年、2010年,审计厅完成4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和4个市(州)的决算审计;2012年,组织对20个市(州)本级和175个县(市、区)2005—2011年度的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等18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2012年起连续7年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和行业健全机制制度,加强规范管理;2011年、2013年开展的两次全国性债务审计,有效推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财政安全。

    迈步新征程

    以高质量审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完善审计监督制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四川审计机关准确把握全新定位,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谱写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篇章。

    ——抢抓改革审计管理体制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深化党管审计制度机制改革。

    2018年12月,四川省委组建审计委员会,21个市(州)和183个县(市、区)相继成立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党委审计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强力推进各项审计工作开展。

    省委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先后审议通过全省“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市县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规定、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具体措施等重大制度规定,审定批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报告及整改报告,专题研究审计重点工作、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全面加强对全省审计工作的领导。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省发展改革委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厅的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省国资委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职责划入审计厅,审计职能实现进一步优化整合。

    ——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党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审计就审什么。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打好“三大攻坚战”、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10年来,四川审计始终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从2014年开始,四川审计机关开始实施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审计,连续将扶贫审计作为首位任务,直至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2017年开始,连续4年实现全省161个有脱贫任务县扶贫审计全覆盖,建立与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审计保障。2018年1月,审计厅推动全省对113个县强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使用“一卡通”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共抽查1045个乡镇,查出违纪违规及管理不规范资金19.73亿元,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一卡通”专项治理。

    2016年7月,四川省委作出“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四川”重大决策部署,审计厅将环境保护资金及政策落实情况列为重点审计内容。在传统“审地”“审水”之外,2017年首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审计调查,助力打好环境污染治理“三大战役”。

    着眼金融、债务、企业经营、粮食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审计厅布局开展地方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府性债务、省属国企投资效益和债务风险、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等系列审计项目,及时作出预警提示和防控措施建议,促进重大风险源头防范和有效化解。

    近年来,四川审计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开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各项审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四川审计机关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审计,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护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审计厅与重庆市审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项目实施、成果共享、人员培训、理论研讨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交流合作。

    ——做深做实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抓实整改,着力“治已病”。2017年11月举行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专门听取原文化厅和商务厅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专项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这是省内首次。

    近年来,在推进审计整改落实上,从省委审计委员会出台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等规范性文件,到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省长每半年、常务副省长每季度专题研究督导审计整改,再到审计部门全面落实整改通知书、约谈通知书和提醒敦促函“两书一函”制度,大抓审计整改的导向更加鲜明、效果不断显现。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深化审计整改专项行动,推动4137个存量问题完成整改,涉及金额318.43亿元。

    筑牢防线,着力“防未病”。坚持一体化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运用审计成果从源头上“防未病”。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市县两级党委在地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上存在的制度缺失、程序不当等问题,省委组织部、审计厅编发4类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重点风险提示清单及配套案例,推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四川省市县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规定(试行)》,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市县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

    针对财政资金管理中出现的规律性、普遍性问题,推动出台《四川省省级财政性资金管理决策程序规定(试行)》,规范资金分配权力运行。各主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在粮食安全、社保基金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

    贯通协同,着力“聚合力”。省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强化目标同向、工作统筹、监督协同,加快推动构建跨部门的联动机制——2023年,全省深入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和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推进“三类监督”相互支撑、衔接顺畅、配合高效,大大增强监督合力。与此同时,省委组织部会同审计厅推动干部监管与审计监督深度融合,省人大预算委与审计厅联合开展“穿透式”预算审查监督,审计厅会同发改、财政、国资等部门在全省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行动,审计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力度持续加大。

    ——直面挑战、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履职能力。

    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应对困难与挑战。审计厅鲜明提出要重视大数据。2014年,四川审计开始探索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审计监督,全力推进“科技强审”,所有项目坚持数据先行。审计厅与多个部门建立预算单位数据报送机制,数据采集实现全覆盖、常态化。2022年、2023年,审计厅连续两年运用大数据审计,结合多行业数据集中分析,锁定疑点线索,先后对10家省属公立医院和186家市县公立医院的医疗收费、药品和耗材采购管理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积极推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良好成效。

    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工作质效。四川审计以“金审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署定、省定项目为牵引,加强对市县项目计划的指导和管理;预算执行、扶贫、经济责任等审计均实现项目关联结合、成果信息共享;审计厅与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在全国率先制定“两统筹”实施意见,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努力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有33个审计项目获得全国表彰,141个单位获评全国、全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15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共取得省级及以上重点审计科研成果102项,有效增强了审计监督的创新动力和工作活力。

    抚今追昔40年,四川审计矢志不渝、勇毅前行,为四川发展保驾护航;昂首迈步新时代,四川审计意气风发,正以崭新姿态和昂扬斗志,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记者 金舟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发挥监督作用 服务发展大局
    砥砺笃行40年 奋力谱写四川审计事业发展新篇章

  • 2023年10月08日 09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983年8月,四川省审计局成立。图片均由四川省审计厅提供


    6月9日,2023年川渝审计合作推进会在达州市举行。

    从1983年到2023年,四川审计走过了40年发展历程。40载风雨兼程、砥砺笃行,40载不懈追求、接续奋斗,四川审计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审计发展之路。

    这是一段历时40年的上下求索,这是一部踔厉奋发的时代乐章。40年来,四川审计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同向而行,坚持“为国而审、为民而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贯彻重大经济方针政策,从单一的财政财务审计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从维护财经纪律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查错纠弊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历史轴线上镌刻下四川审计事业发展的錾痕,谱写出一代代四川审计人扛起职责使命、不断拼搏奋进的岁月长歌,为保障政令畅通、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前行,护航改革开放大局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健全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应运而生。

    ——坚持边组建边工作,有效打开审计工作局面。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经全面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8月,四川省审计局(以下简称省审计局)成立。新生的四川审计机关以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为着力点,把涉及国家宏观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问题作为审计的主攻方向。

    1983年11月,省审计局会同林业、财政等单位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育林基金专项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6937万元,审计处理上缴、归垫育林基金3051万元。1984年4月至6月,省审计局与省、市(州)纪检、财政、税务、人行等单位组成联合审计调查组,对某市税务局执法违法、以税谋私问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促进加强经济管理,积极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通过实践摸索,省审计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一次审两年,两年审一次”的金融保险机构轮审制度。同时,四川也是较早开展县级财政统计签审、财政同级审计、行业审计、厂长(经理)离任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审计的省份。

    1992年,全省延伸审计144户化肥企业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开创了国有企业全行业“两个延伸”审计的先例。外资运用审计从立项、建设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监督,在世界银行和审计署组织的质量检查中受到好评。

    同年,省审计局统一组织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国营商业“四放开”情况调查,以及对71个县财政赤字、100户亏损企业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省级审计机关成立并逐步强化职能的同时,全省市县审计机关相继成立,到1984年2月,全省所有市县都完成了审计局的组建,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完善审计职能。

    着力建章立制,当好财经领域“经济卫士”

    1996年1月,四川省审计局更名为四川省审计厅(以下简称审计厅)。

    1992年至2002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四川审计立足当好“经济卫士”,以法规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依法审计,突出监督重点,提升审计成果,为推动全省改革发展提供审计保障。

    ——率先出台地方性审计法规和相关制度办法,四川走在了全国前列。

    199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意见》。1999年,省政府发布《四川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这是全国首次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发布投资审计政府规章。《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就财政审计出台地方性法规,这在全国尚属首例。200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市、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对县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出统一规定,这在全国也是首例。2007年,《四川省内部审计条例》发布,成为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紧盯重点资金、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多项审计成果跻身先进行列。

    1993年组织审计原涪陵地区使用三峡移民资金情况,审计结果在全省引起较大震动。1995年开展全省教育经费审计,受到关注。1998年,在原监察厅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抽调2130人组成460个审计组,对全省1858个国有政策性粮食企业、粮食局、农发行和财政部门进行审计检查,受到审计署的好评。2001年组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审计,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转发了审计综合报告。200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各级审计部门牵头财政、农业等部门,对全省5085个乡镇、54593个村的债权债务和提供担保情况进行审计核实。

    增强震慑效应,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从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一时期,四川审计机关持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服务全省改革发展和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亮剑姿态掀起“四川审计风暴”,审计震慑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

    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2004年7月,受省政府委托,审计厅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200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坚决揭示审计查出的问题,“点名道姓”指出15个省级政府部门违规违纪使用、管理财政资金的情况,并首次向社会公开审计工作报告,在社会上引起震动,人们用“四川审计风暴”来形容这次审计公开带来的冲击。从此,每年一次的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成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从2004年至2012年公开的审计工作报告看,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审计内容不断延伸,审计方式与时俱进。从着眼财经领域财务查账到民生领域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从对资金及效益的监督到项目落地、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审计覆盖面不断拓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审计促改革、促发展、促安全、促反腐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增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监督作用在实践中深化拓展。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审计中,四川审计机关按照“提前介入、事中审计、全程跟踪、严格监管、有效防范”的工作思路,组织对12543个、总投资2950亿元的项目进行审计,促进2495个工程项目加快建设进度,节约重建资金或挽回损失43亿元,促进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从应急抢险初期比较忙乱的状况,逐步过渡到有序、有效和规范化。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成为四川审计实践中的重要课题。2006年,审计厅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17个市(州)所辖78个县(市、区)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同年,组织全省21个市(州)所辖164个县(市、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审计;2009年,开展全省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2009年、2010年,审计厅完成4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和4个市(州)的决算审计;2012年,组织对20个市(州)本级和175个县(市、区)2005—2011年度的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等18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2012年起连续7年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和行业健全机制制度,加强规范管理;2011年、2013年开展的两次全国性债务审计,有效推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财政安全。

    迈步新征程

    以高质量审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完善审计监督制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四川审计机关准确把握全新定位,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谱写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篇章。

    ——抢抓改革审计管理体制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深化党管审计制度机制改革。

    2018年12月,四川省委组建审计委员会,21个市(州)和183个县(市、区)相继成立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党委审计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强力推进各项审计工作开展。

    省委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先后审议通过全省“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市县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规定、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具体措施等重大制度规定,审定批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报告及整改报告,专题研究审计重点工作、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全面加强对全省审计工作的领导。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省发展改革委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厅的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省国资委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职责划入审计厅,审计职能实现进一步优化整合。

    ——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党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审计就审什么。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打好“三大攻坚战”、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10年来,四川审计始终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从2014年开始,四川审计机关开始实施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审计,连续将扶贫审计作为首位任务,直至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2017年开始,连续4年实现全省161个有脱贫任务县扶贫审计全覆盖,建立与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审计保障。2018年1月,审计厅推动全省对113个县强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使用“一卡通”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共抽查1045个乡镇,查出违纪违规及管理不规范资金19.73亿元,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一卡通”专项治理。

    2016年7月,四川省委作出“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四川”重大决策部署,审计厅将环境保护资金及政策落实情况列为重点审计内容。在传统“审地”“审水”之外,2017年首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审计调查,助力打好环境污染治理“三大战役”。

    着眼金融、债务、企业经营、粮食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审计厅布局开展地方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府性债务、省属国企投资效益和债务风险、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等系列审计项目,及时作出预警提示和防控措施建议,促进重大风险源头防范和有效化解。

    近年来,四川审计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开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各项审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四川审计机关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审计,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护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审计厅与重庆市审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项目实施、成果共享、人员培训、理论研讨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交流合作。

    ——做深做实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抓实整改,着力“治已病”。2017年11月举行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专门听取原文化厅和商务厅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专项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这是省内首次。

    近年来,在推进审计整改落实上,从省委审计委员会出台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等规范性文件,到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省长每半年、常务副省长每季度专题研究督导审计整改,再到审计部门全面落实整改通知书、约谈通知书和提醒敦促函“两书一函”制度,大抓审计整改的导向更加鲜明、效果不断显现。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深化审计整改专项行动,推动4137个存量问题完成整改,涉及金额318.43亿元。

    筑牢防线,着力“防未病”。坚持一体化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运用审计成果从源头上“防未病”。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市县两级党委在地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上存在的制度缺失、程序不当等问题,省委组织部、审计厅编发4类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重点风险提示清单及配套案例,推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四川省市县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规定(试行)》,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市县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

    针对财政资金管理中出现的规律性、普遍性问题,推动出台《四川省省级财政性资金管理决策程序规定(试行)》,规范资金分配权力运行。各主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在粮食安全、社保基金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

    贯通协同,着力“聚合力”。省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强化目标同向、工作统筹、监督协同,加快推动构建跨部门的联动机制——2023年,全省深入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和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推进“三类监督”相互支撑、衔接顺畅、配合高效,大大增强监督合力。与此同时,省委组织部会同审计厅推动干部监管与审计监督深度融合,省人大预算委与审计厅联合开展“穿透式”预算审查监督,审计厅会同发改、财政、国资等部门在全省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行动,审计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力度持续加大。

    ——直面挑战、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履职能力。

    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应对困难与挑战。审计厅鲜明提出要重视大数据。2014年,四川审计开始探索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审计监督,全力推进“科技强审”,所有项目坚持数据先行。审计厅与多个部门建立预算单位数据报送机制,数据采集实现全覆盖、常态化。2022年、2023年,审计厅连续两年运用大数据审计,结合多行业数据集中分析,锁定疑点线索,先后对10家省属公立医院和186家市县公立医院的医疗收费、药品和耗材采购管理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积极推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良好成效。

    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工作质效。四川审计以“金审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署定、省定项目为牵引,加强对市县项目计划的指导和管理;预算执行、扶贫、经济责任等审计均实现项目关联结合、成果信息共享;审计厅与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在全国率先制定“两统筹”实施意见,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努力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有33个审计项目获得全国表彰,141个单位获评全国、全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15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共取得省级及以上重点审计科研成果102项,有效增强了审计监督的创新动力和工作活力。

    抚今追昔40年,四川审计矢志不渝、勇毅前行,为四川发展保驾护航;昂首迈步新时代,四川审计意气风发,正以崭新姿态和昂扬斗志,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记者 金舟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