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台商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 2018年12月04日 13时51分
  • 来源: 四川省台办
  • 【字体:
  •   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刚刚开放交流,就有一些想来大陆热土走走看看的台湾商人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祖国西部的怀抱,一待就是几十年。他们在这里经历过风雨,也迎来了彩虹,他们更是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者。55岁的台湾人卢泓杰就是这样一位。他1988年来到四川,曾想过从事房地产,创业种过10年兰花,最后在乌木行业坚守住扎稳了根。在川30年,他见证了四川营商环境的变化,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不断成长。他用自己的故事,描述了他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来的四川。

      早期入川 与房地产行业“失之交臂”

      卢泓杰并非一开始就看准乌木。他本是台湾的房地产富商,1988年他来四川旅游并考察商机时,目光瞄准的是房地产行业。

      “由于当时直接投资房地产行业有难度,所以尝试在成都种植兰花,发展花卉产业。”他笑着说,“如果我当时做房地产,现在肯定赚了很多钱。”然而因为气候原因、技术条件等原因,他的兰花品质并不高。在种了10年兰花后,他放弃了这一行业。

      作为早期就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卢泓杰也看到了大陆在鼓励、支持台商发展壮大方面一直所做的努力。从国务院1988年6月及时公布的“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到“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以及地方政府提出的许多更加优惠的鼓励台商投资政策和为台商解忧排难的举措等,都推动着两岸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今年2月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又出台了“31条措施”,四川也发布实施了“川台70条”(即《关于促进川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内容分两部分,共70条具体措施,其中,第一部分是“扩大川台经贸合作,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

      同等待遇,正是当年卢泓杰想要的,现在已可以实现。他告诉记者,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配套政策,他见证了大陆的成长与变化。

      来川数十载 从“兰花商人”到“乌木收藏家”

      卢泓杰收藏的第一件乌木依然展在馆内。他回忆说,那是1991年他周末去河堤摸石头时发现的。四五个人合力把这块乌木给拽了上岸。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收集乌木。但彼时,收集乌木只是他的兴趣,并非事业。

      转机是在2000年,当年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开幕,他为论坛提供了五尊大型天然乌木作品,引起外界的热议与关注,为成都乌木树立了良好国际形象,被国际友人喻为“乌木巴蜀第一奇”。“我当时看到乌木就想,我到底是回台湾,还是留在这里继续推广传统文化。”最后他选择留下来。据他说,如今他已在乌木行业投入了6000多万元。

      博物馆有自然、人文两大类型,收藏了上千件乌木作品。其中,“万根同心太阳神”是一件巨型古树根,直径7米,重约8吨,距今已有7300多年的历史。当初工人们用了3年时间才从河底将其搬运出土。他说,其命名也是希望两岸人民要同心同德,不忘根,一起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感情升温 越来越有一家亲的感觉

      乌木不仅成就了卢泓杰的事业,也撮合了他的姻缘。1990年,卢泓杰来到成都,在这里他遇到了和他有着共同爱好的成都女孩罗艳,两人喜结良缘。虽然成了成都女婿,但卢泓杰总是觉得还有些生分。“以前台湾人网上买了动车票,不能在机器上自助取票,只能去人工窗口排队取。”他举例告诉记者,这些细小的差异,让他觉得被区别对待了。随着今年9月1日《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正式实施,他的这一顾虑也消失了。

      如今,卢泓杰不仅生活上得到更多便利,感情上越来越升温,事业也在蒸蒸日上。他正在发展的乌木行业,正好符合“川台70条”的支持范畴。“川台70条”第三十三条提出,支持台湾同胞在川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台湾文化艺术界团体和人士参与四川在海外举办的巴蜀文化周、欢乐春节等品牌人文交流活动。

      说起这些好政策,卢泓杰感慨,自己用30年时间就拥有了国外需要三代人努力才能打造的博物馆,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今天能够形成一个博物馆,这是时机带来的。文化产业资金这块来讲,只要博物馆提出一些有利的、落地的,那么政府这块都会考量给予补助。乌木的成长加上有政府的支持,发扬到全世界是指日可待,我们有这个决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台商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 2018年12月04日 13时51分
  • 来源: 四川省台办
  •   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刚刚开放交流,就有一些想来大陆热土走走看看的台湾商人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祖国西部的怀抱,一待就是几十年。他们在这里经历过风雨,也迎来了彩虹,他们更是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者。55岁的台湾人卢泓杰就是这样一位。他1988年来到四川,曾想过从事房地产,创业种过10年兰花,最后在乌木行业坚守住扎稳了根。在川30年,他见证了四川营商环境的变化,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不断成长。他用自己的故事,描述了他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来的四川。

      早期入川 与房地产行业“失之交臂”

      卢泓杰并非一开始就看准乌木。他本是台湾的房地产富商,1988年他来四川旅游并考察商机时,目光瞄准的是房地产行业。

      “由于当时直接投资房地产行业有难度,所以尝试在成都种植兰花,发展花卉产业。”他笑着说,“如果我当时做房地产,现在肯定赚了很多钱。”然而因为气候原因、技术条件等原因,他的兰花品质并不高。在种了10年兰花后,他放弃了这一行业。

      作为早期就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卢泓杰也看到了大陆在鼓励、支持台商发展壮大方面一直所做的努力。从国务院1988年6月及时公布的“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到“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以及地方政府提出的许多更加优惠的鼓励台商投资政策和为台商解忧排难的举措等,都推动着两岸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今年2月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又出台了“31条措施”,四川也发布实施了“川台70条”(即《关于促进川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内容分两部分,共70条具体措施,其中,第一部分是“扩大川台经贸合作,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

      同等待遇,正是当年卢泓杰想要的,现在已可以实现。他告诉记者,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配套政策,他见证了大陆的成长与变化。

      来川数十载 从“兰花商人”到“乌木收藏家”

      卢泓杰收藏的第一件乌木依然展在馆内。他回忆说,那是1991年他周末去河堤摸石头时发现的。四五个人合力把这块乌木给拽了上岸。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收集乌木。但彼时,收集乌木只是他的兴趣,并非事业。

      转机是在2000年,当年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开幕,他为论坛提供了五尊大型天然乌木作品,引起外界的热议与关注,为成都乌木树立了良好国际形象,被国际友人喻为“乌木巴蜀第一奇”。“我当时看到乌木就想,我到底是回台湾,还是留在这里继续推广传统文化。”最后他选择留下来。据他说,如今他已在乌木行业投入了6000多万元。

      博物馆有自然、人文两大类型,收藏了上千件乌木作品。其中,“万根同心太阳神”是一件巨型古树根,直径7米,重约8吨,距今已有7300多年的历史。当初工人们用了3年时间才从河底将其搬运出土。他说,其命名也是希望两岸人民要同心同德,不忘根,一起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感情升温 越来越有一家亲的感觉

      乌木不仅成就了卢泓杰的事业,也撮合了他的姻缘。1990年,卢泓杰来到成都,在这里他遇到了和他有着共同爱好的成都女孩罗艳,两人喜结良缘。虽然成了成都女婿,但卢泓杰总是觉得还有些生分。“以前台湾人网上买了动车票,不能在机器上自助取票,只能去人工窗口排队取。”他举例告诉记者,这些细小的差异,让他觉得被区别对待了。随着今年9月1日《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正式实施,他的这一顾虑也消失了。

      如今,卢泓杰不仅生活上得到更多便利,感情上越来越升温,事业也在蒸蒸日上。他正在发展的乌木行业,正好符合“川台70条”的支持范畴。“川台70条”第三十三条提出,支持台湾同胞在川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台湾文化艺术界团体和人士参与四川在海外举办的巴蜀文化周、欢乐春节等品牌人文交流活动。

      说起这些好政策,卢泓杰感慨,自己用30年时间就拥有了国外需要三代人努力才能打造的博物馆,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今天能够形成一个博物馆,这是时机带来的。文化产业资金这块来讲,只要博物馆提出一些有利的、落地的,那么政府这块都会考量给予补助。乌木的成长加上有政府的支持,发扬到全世界是指日可待,我们有这个决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